3、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置南宁州总管府。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设益州总管,以节制昆州、恭州等滇中诸地。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派史万岁率兵南征,击降爨氏,消除了云南的割据势力,将云南置于隋朝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遣使招降南诸中部,复置南宁州。唐初对云南少数民族采取“多封众建”的统治方式,以部落为单位,设立众多的羁縻州都督府进行管理。吐蕃进入洱海地区,迫使唐王朝改变经营云南的方式,设置拥有军事、行政和经济大权的节度使,并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洱海地区,使唐在与吐蕃冲突中占居优势 。南诏王皮逻阁攻下洱海地区的河蛮后,被唐玄宗派中官封为“云南王”,并赐名“归义”,南诏正式建国。此时的南诏国疆域东接贵州,西抵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到达越南,西南到达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宜宾相望,基本上包含了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部分,还包括越南、缅甸的部分国土。南诏成为云南地区历代政权中最强盛的王朝,也是唯一能够走出云南与中原争雄的王朝。公元739年,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统一六诏后,将国都从巍山迁往大理,太和城便成为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国叛唐,唐玄宗派兵分两路征伐南诏,结果由于劳师袭远,唐朝军队惨败,6万人全军覆没,这就是大唐对南诏的“天宝之战”,此战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彻底破裂。同时,南诏与吐蕃正式结盟。由于唐王朝出征南诏的过度消耗,还间接导致了紧接而来的“安史之乱”。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调整对南诏的政策,封牟寻为“南诏(王)”,授“贞元册南诏印”,并置云南安抚使司,南诏重新臣属唐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人郑回的后裔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南诏军政大权就此落入郑买嗣之手。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又起兵杀死孝哀帝蒙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就此灭亡。郑买嗣建大长和国后,建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丘陵和萨尔温江以东、老挝北部等地。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杨干贞废赵善政称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了大义宁国后,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承袭了南诏国的疆界,行政区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宋朝,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不错,还对南宋称臣纳贡,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分前理和后理。公元1095年,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王朝正式册封大理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 ,大理国直到灭亡,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前理和后理共有22位国君,享国共316年。元朝,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进攻大理,翌年段兴智被执,大理遂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在亲信大臣中挑选了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于1275年以“平章政事(贰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的官衔来云南,建立了云南行省 。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从大理移到昆明 。
4、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8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率兵30万平定云南 。傅友德在曲靖大败梁王所部,梁王沉妻女于滇池,而后自缢而死,彻底结束了蒙古人在云南的统治。云南官府机构逐步健全后,又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初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先后迁来云南的汉族人口日益增多,形成“土著者少,寄籍者多”的局面,从曲靖到滇中和滇南地区的白蛮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地融合于汉族之中,改变了云南以往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1644年,明朝灭亡后,沐王府支持南明政权,并准备组织军队,抵抗张献忠的起义军。1645年,云南土司沙定洲领头叛乱,攻破昆明,沐家在云南264年的统治也画上了句号。清朝,云南地方不再由土司来管理,而是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来管理,清王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孙可望自称秦王,改云南省为云兴省,云南府为昆明府,昆明县为昆海县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在云南腾冲击败南明的最后一支军队,占领云南全境。攻下云南后,满清即委其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杀害,随即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十年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登基为皇帝,不久在衡阳病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平定,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云南地处边疆,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争夺和宰割的势力范围。咸丰六年(1856)九月,杜文秀在今巍山小围埂起义,在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响应下,攻下大理,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坚持16年之久的反清政权,控制了滇西约35个县的广大地区,提出“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的口号。1863年,杜文秀率大军20万久攻昆明不下。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清军围困并攻下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杀,起义失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法国又借口调处有功,与清王朝签订中法界约及商约,将今西双版纳的猛乌、乌得两地划归法属安南(今越南),取得修筑滇越铁路的权利 。
5、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云南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世凯,组成护国军都督府。1926年云南地方党组织成立,利用1927年云南四镇守使与唐继尧的矛盾和“二·六”政变,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壮大了党的组织。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设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1934年10月和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云南33个县份,播下革命火种。1941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郑伯克到云南任书记,组成新的省工委,革命活动坚持到云南解放。1942年4月,远征军在缅甸失利,云南从后方变为前线,胜利地进行了壮烈的松山战役,成为中国抗战胜利前把日寇逐出国境的首例。抗战胜利以后,1945年10月,蒋介石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龙云逃亡香港,并于1946年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公仆)闻(一多)惨案”等事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云南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云南全省获得解放。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和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的领导人相继到达贵州省安龙县城,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胜利会师。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率领二野四兵团和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进驻昆明 ,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昆明举行了入城仪式。同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庾园”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庄严宣布:云南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这一天,被确定为“云南解放日” 。3月,中国人民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改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6日,省级机关和昆明市政权接管工作有序开展,云南是和平起义地区,在接管中遵循与起义人员充分商量、达成协议后接管原则,采取有步骤第自上而下按系统实行接管与自下而上依靠群众两结合的正确方法,共接管原云南省地方政权机关和国民党中央系统的党、政、军、警、财税、金融、工矿企业等单位139个,12个专署、113个县、15个设治局、2个对讯督办区、1个省直辖市。同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0年4月,全省一些县出现土匪暴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开始组织剿匪斗争,至1950年底,全省内地军民作战1700多次,缴获各种枪支4.15万支,边疆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联防武装。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议,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对西南各省进行领导和监督,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决定,撤销、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随着西南区行政委员会的撤销,云南省也改由中央直接领导。